半岛体育app噩耗!翻译界泰斗许渊冲2021年在北京仙逝董卿曾跪地采访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7-30 10:27

  半岛体育app很多人记得主持人董卿曾经在一个节目上跪地采访,但很少有人了解,这位受访的老人家,就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。

  2017年,《朗读者》播出后,观众通过董卿知道了一个叫许渊冲的翻译家,几个月后,在《开学第一课》上,董卿与许渊冲再次碰了面。

  董卿为了方便与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家对话,也为了表达自己的尊敬,三次跪在地上进行访谈,被观众称赞为“最美的一跪”。

  1921年,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,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,母亲是100多年前江西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的毕业生。

  小时候,母亲教许渊冲看图认字,小许渊冲开始了他的启蒙,可惜好景不长,母亲生下妹妹后不久就撒手人寰。

  彼时,许渊冲还不到四岁,父亲读过几年私塾,在江西抚州第七中学做财务工作,或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,父亲格外爱好整洁,凡事都要条理有序。

  在父亲的影响下,许渊冲学会了把适合的东西放在合适的位置,对待文字亦是如此。

 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,许渊冲开始学习英语,小孩子没有定性,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并不感兴趣,将英文字母变成“打泼了油,吓得要死”才勉强记下来。

  上了初中之后,许渊冲和几个同班的男同学迷上了集邮,如果认识英文的话,就能知道邮票是哪个国家寄来的,到这时,许渊冲才觉得英文有点用处。

 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,彻彻底底改变了许渊冲对于英文的看法,许渊冲有位叫熊式一的表叔,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学家。

  熊式一先生一直致力于把《王宝钏》《西厢记》等中国传统剧目翻译成英文剧本。

  那时,这些剧目在国外上演之后不仅大受欢迎,还得到了萧伯纳、威尔斯等人的高度评价。

  不久之后,表叔就回南昌将几位表兄妹带去了英国生活,表叔的成就也深深激励着许渊冲,更加坚定了他学英文的志向。

  1938年,高中毕业的许渊冲面临着填报志愿的难关,因为他的理科成绩不太理想,所以只能报考文科。

  恰好那个时候,由于战争,北校南迁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,他便将西南联大当成自己的梦中情校。

  最初,他的第一志愿是去联大师范学院的英语系读书,本来报考的时候,想着自己家中条件并不是很好,对教书也有些兴趣,想报师范学院。

  但后来一想,外文系有钱钟书和曹禺这样的大师,于是他的第一志愿就变成了——联大外文系。

  得知自己被外文系录取之后,十七岁的他还着实纠结了一番,当时正值战乱,炮火纷飞,自己能够顺利到联大求学吗?

  最终,许渊冲还是登上了去往昆明的火车,事实证明,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。

 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,可谓是大师云集,擅长散文的朱自清、小说大师沈从文、历史专家陈寅恪……都在联大教书。

  西南联大的校歌中唱:“中兴业,须人杰。”炮火纷飞,民族危亡之际,西南联大的诸位老师们都以培养振兴中华的国家精英为己任。

  许渊冲大一的时候,教他们英文的是叶公超和钱钟书先生,和他坐在下面一起听课的,是后来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。

  1939年的时候,许渊冲对同校的一个女同学生出朦胧的情意,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,腼腆的少年想了一个办法——以诗传情。

  他把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新诗《别丢掉》一字一句翻译成英文,小心翼翼地放入女同学的信箱,后来,这篇译作还被发表在《文学翻译报》上。

  虽然当时并没有收到这位女同学的回信,但这次翻译经历却成为了他翻译生涯的开端。

  1941年,许渊冲正读大三的时候,正好赶上陈纳德率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来昆明抗日。

  怀着一腔爱国热情,许渊冲和其他男同学一起报名去做了志愿军的翻译,许渊冲被分配在情报科,负责将情报翻译给陈纳德将军。

  在一次招待会上,翻译官想把“”翻译成英文,但汉语言简意赅,在场的外国人听得一头雾水。

  原来,多亏了初中时迷恋集邮,他有一张美国邮票,邮票上端端正正地印着林肯的这句话,用这句名言来解释,外国人就明白了。

  几年之后,许渊冲远赴法国留学,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国文学,自此,许渊冲开始了他的中、英、法三语互译之路。

  上世纪50年代初期,许渊冲响应国家留学生回国的号召,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,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做老师,一边工作,一边继续自己的翻译事业。

  在节目《朗读者》里,许渊冲一上来就递给主持人董卿一张名片,上面除了自己的信息之外,还印着两行大字:“书销中外百余本,诗译英法唯一人。”

  董卿看到这句话之后,委婉地向许渊冲提问,不怕别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太狂、太骄傲了吗?

  许渊冲回答,早在1958年的时候,他已经出版了中译英、中译法、英译中、英译法四本著作。

  三种语言互译,在当时无人能及,直到今天,这个成就依然没有人能够达到,如此看来,名片上短短两句话,名头很大,但所言非虚。

  1959年,38岁的许渊冲在同学会上对一个女孩子一见钟情,这个女孩子就是他后来的妻子——照君。

  在夫人照君的眼中,许渊冲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,栖息着最纯真的灵魂,旁人追求的名利财权,他们都不屑于去沾染。

  很快,两人便决定执子之手,共度余生,有夫人照顾饮食起居、整理翻译材料,许渊冲做起翻译工作来更是如虎添翼。

  在他的努力下,中国的先秦诸子、唐诗宋词得以跨过语言的桥梁进入西方世界,西方世界看见了我们的崔莺莺和杜丽娘。

  我们也终于看到了西方世界里的朱丽叶、于连和包法利夫人,他的译作也受到欧美学者、出版专家的好评。

  种种赞誉纷至沓来,许渊冲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,但他的“再创造”式的翻译风格,也在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。

  举例来说,同样的原文,赵瑞蕻翻译成“她死了”,许渊冲则觉得直译不雅,选择了更加中式的“魂归离恨天”。

  虽并未按照原文逐词对应,但更添一分凄美,许渊冲的翻译方式受到翻译界的批评,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。

  在他看来,只有坚持译出意境,译出中国文化的美感,才能填平文化差异的沟壑,真正实现东西方文学之美的传递。

  从1985年开始,他在这里生活了36年,经济条件好转之后,他有很多次机会搬走,但都以搬家还要搬书太麻烦了为由拒绝了。

  小小的一间屋子,既是卧室,也是书房,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床,装得满满当当的书架,一套书桌椅,这些仅有的家具也大都是刚搬进来时购置的。

  每天上午九点起床,上午散步或者会客,下午整理自己的翻译材料,晚上进入工作状态,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笔耕不辍,一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。

  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每天一个得意之笔,一年就有三百,几十年如一日积累下来,也该遍地开花了。

  2007年时,86岁的许渊冲被医生诊断为直肠癌,乐观来看,他的生命还剩下7年。

  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,许渊冲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、工作,半点停下来的意思都没有,甚至还给自己定下了每天的翻译计划。

  2014年,在医生预判的生命终点,93岁的许渊冲获得了翻译界最高的奖项——“北极光”杰出文学翻译奖,事业不但没有戛然而止,反而更进一步。

  小时候,他常听人说“七十二行,行行出状元”,获得翻译界的最高奖项,也算是中了一次状元了。

  2018年的时候,妻子照君先他一步离开人世,许渊冲悲痛万分,友人担心他出事,便去家中探望他。

  有些人的悲痛是狂风骤雨,有些人的悲痛是静水深流,许渊冲属于后者,对他来说,投身工作的片刻,不过是逃避苦难的方式罢了。

  许是急着追赶妻子的脚步,2021年6月17日的上午,许渊冲在北京逝世,享年100岁。

  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到此止步,但他用70多年的心血凝出了一座桥,这座桥连接中西,延绵不绝。